7.19.2009

巴黎 Day 2 - 下午

(三)找路

站在小凱旋門下,看完最後一瞥的羅浮宮,才發現手上沒地圖,也不知道地鐵站在哪裹,不過路長在嘴上,我倒是沒有太擔心,只是怕錯失了小巴團接人的時間,而與凡爾賽宮失之交臂。

選了人潮進來最多的前庭右方出口走去,正好看到一位高挑的東方女生,一邊走一邊看著書,我以為她是本地留學生,所以向她問路,原來她手上拿的是一本旅遊手冊,正在看著地圖找路。她指著地圖,並用濃厚的日語腔回答我方向,原來拐個彎再往前走一小段就有地鐵站了。

巴黎真是處處風景,拐個彎就見到圖下這片整齊壯觀的建築,T 字路中立著一尊金光閃閃的戰士雕像,舉旗指向正前方的羅浮宮側門,在陰天和米色建築前,更顯突出。我很想過馬路去近看,礙於時間急迫,只有拍張照就快步離去。

後註:位在金字塔廣場 (Place des Pyramides) 和女王酒店 (Hotel Regina) 前的神勇的雕像是聖女貞德 (1414–1431),造於 1874 年。戰馬的兩足立定、兩足騰空,代表戰士並非死於戰場。

聖女貞德雕像近景


(四)搭旅遊小巴

終於能親見從小耳聞的凡爾賽宮,覺得非常興奮。搭了兩班地鐵回到旅館,卻讓我等了一個小時,小巴才姍姍來遲。

這兩天搭地鐵,看了無數的法國帥哥,但是小巴司機一下來幫我開車門,還真是讓我想起那首歌:「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他凹陷的雙頰,蒼白的面孔,和細長的身形,好似從古堡出來嚇人的吸血鬼,現在想起來,還覺得他的長牙間好像殘留著血絲... 哈!

小巴上已坐了一對瑞典來的漂亮母女,那位瑞典媽媽後來跟我偷偷說:
妳不覺得司機長得很像電影裹的怪咖嗎?

吸血鬼司機後來又去巴黎鐵塔下接兩位從墨西哥來的女客人,在路途上,他用西班牙語、法語、英語分別向我們三群來自不同國家的旅客做市內導遊。聽他說話不急不徐,但開車則和多數法國駕駛一樣,衝得快又狠,不時還唸著前面的車子:
「Mama-miya! Are you sleeping?!」
(媽媽咪呀!你是勒睏哦?)


(五)凡爾賽宮 (Château de Versailles)

凡爾賽位於巴黎市西南方。法王路易十四於 1682 年定都凡爾賽,17 – 19 世紀間,巴黎和羅浮宮只是名義上的首都和王宮,但是凡爾賽和凡爾賽宮才是實質的行政中心和國王及王室居所。

凡爾賽宮原為路易十三的狩獵行宮,路易十四花了43年 (1667—1710) 將其擴建為皇宮,是當時歐洲最雄偉最大的宮殿。為了顯示王權的威嚴,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經常在宮中舉行場面浩大壯觀的娛樂活動。這些活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路易十四登基以前勢力雄厚、心懷不滿的法國大貴族至路易十四時代已被奢靡的宮廷生活所籠絡腐化,爭先恐後地仿效國王及宮中的禮儀、着裝,擔心失去國王的寵幸。(維基百科)

由此可知,凡爾賽宮的奢華比羅浮宮是後來居上啊!

凡爾賽宮殿正門一隅的金色柵欄及大理石雕像
(在巴黎拍照一定要有個大廣角鏡, 否則像我只能拍到某個角落,難以彰顯其宏偉)

吸血鬼司機給了我們門票,叫我們兩小時後回到正門口集合。我們五個女生繞過長長的金色柵欄,從側面供遊客進出的小入口到廣場,還要排隊去拿錄音導覽機,時間實在所剩無幾,加上司機的大遲到,我們決定兩小時半以後再出來。

特別一提的是,錄音導覽機有多種語言可選,我跟櫃台的小帥哥說要華語,小帥哥遞給我機器時說:
Dial 零零壹

我楞了一下,請他再說一遍,才確定他用中英文合併,要我在機器上按 001,就會有華語。


A. 主樓二樓

廣場西側大樓為主樓,為 ㄈ字型建築,是國王、王后寢宮、生活娛樂和機要社交的主要場所。參觀路線是繞著外圍廳房一圈。各廳還有內室,如迷宮般相通,但是不對外開放。光是參觀這外圍的 17 個廳房,就花掉我一個小時多的時間,平均一個房間不能停留超過四分鐘。要聽解說、細看陳列的雕畫傢俱、避開人潮拍照... 時間都不夠,只能匆匆走馬看花。

接下來,就跟我從ㄈ字的右上角,依序去逛逛凡爾賽宮的主樓吧:

一樓川廊

這裹看似樸素,不過這些米白的牆和雕像可不是石頭,連地板都是大理石拼成的。可謂「低調的奢華」吧!

川廊陳列著各代君王雕像之一

這一尊是最令我久視不忍離去的,其他雕像比較年老文弱(見上圖),唯其年少英姿煥發,表情生動,手執利劍,足登長靴,衣飾髮絲非常精緻,一定是頗有戰功。可惜我忘了這是哪一位路易王。

王室教堂 (Royal Chapel)

王室教堂挑高三層,正中置著兩層樓高的度金大風琴。櫃台旁就是一樓入口,但經過川廊可上二樓俯瞰,也比較看得清楚天花板的畫。很難想像當初如何在這麼高的天花板繪畫。

海格拉斯廳 (Hercules Drawing-room)

這是最大的房間,覆滿天花板的是全歐洲最大的一幅畫,為洛可可派畫家法朗索瓦 (Francois Lemoyne) 的作品

富饒廳 (Drawing-room of Plenty)

其上的天花板畫飾,女神灑下財寶,小天使忙著盛接寶物。躺在這兒,真的會覺得財寶會從天而降。

黛安娜廳 (Diana Drawing-room)

正中央擺著路易十四的半身雕像。全廳由白綠紅三色大理石組成,再配上金飾。也許當年加上傢俱為重心會很華貴,然而光以牆壁顔色來說,我覺得這是最土的一個廳。

黛安娜廳在雕像兩側繁複金飾大門之一
可通到內室,但遊客禁入

戰神廳 (Mars Drawing-room)

又稱「御座廳」,為國王御座所在。這裹陳列許多戰神瑪爾斯畫像和路易十四的馬上英姿畫像。
據說御座原為純金打造,價值連城,但是王室後期入不敷出,路易十六為了支付龐大的娛樂社交費和大臣薪俸,將其溶化償債。

戰神廳內耀眼的浮雕
猶如為當年富饒壯盛的時代做見證


墨丘利廳 (Mercury drawing-room)

又稱為床室。這張精美的床原本不在此,只是為了陳列而從其他房間移到此。

戰爭廳 (War drawing-room) 的路易十四浮雕

鏡廳 (Hall of Mirrors)

鏡廳是凡爾賽宮最富盛名的一廳,位在 字型的那一直線,連接左右兩側廳房。長廊的右邊有十七面窗對著花園,左邊則是一整排對應窗戶數目的鏡牆。鏡子在當時是很貴重的產品,路易十四曾拆下一些鏡子換錢以支援戰爭支出。在這片鏡子後面,就是國王寢居。

華貴的還有一盞盞大的水晶吊燈,從鏡子反射中看來,更有數大之美。加上天花板的壁畫,走完這條長廊,差不多就是仰著脖子,加上目瞪口呆的表情。

面對花園的窗戶旁,還有一列如藝術極品的水晶和黃金燭台。但是在充斥著水晶、黃金、鏡子、和名畫珍品的長廊中,幾乎突顯不出來。

王后寢宮 (Queen's Bedchamber)

你能想像每天醒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樣的黃金屋嗎?所謂的「金屋藏嬌」就是如此吧!

戰爭畫廊

地點在ㄈ字的最右下角,原是王子和親王的住所。現在陳列了數十幅描繪法國各大小戰役的巨畫,以紀年排序,每幅畫前都有文字解說其描繪的戰役和人物,走完一圈就等於研讀了一部法國軍史。

畫廊的建築也是精雕細琢,和畫作相與爭輝。





B. 花園

.

待續

巴黎 Day 2 - 上午

(一)法式早餐

我們住的 Holiday Inn 房間很小,沒有空調、沒有電視、沒有免費網路連線,有點老舊,收費卻不便宜,據說多半的歐洲旅館都是如此簡單。

所以原本對它們提供的早餐並無多大奢望。少了美式油膩的培根、香腸,看似簡單的早餐,只有西式糕點麵包、穀類、乳酪、水果等比較健康的種類,但是擺設和包裝都很精緻,例如:果醬密封在迷你玻璃罐、茶包整齊排列在木製的茶盒、方糖包裝得像有花香的糖果一樣(右圖)。

漂亮的服務生端上來的是每人一小壺的咖啡或茶,不是像美國直接從玻璃咖啡壺倒在你面前的馬克杯... 從這些小地方就可以感到,法式慢活的浪漫。



(二)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

羅浮宮建於十二世紀末,原本用來存放王室財寶和武器,到了十四世紀才成為法王查理五世的王宮。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之後,羅浮宮才成為對外開放的博物館。

本來應該坐到 Musee du Louvre 站下車,但是地鐵每一站間隔還有停站時間太短了,一聊天就不小心過站。反正距離不長,多坐一站到 Louvre Rivoli,理論上再走回來應該不難!

其實走回頭路不遠,而且在巴黎散步,是很舒服怡人的,只是巴黎地鐵站出口都不在景點的正前方,指示又不明,加上我們手上沒地圖,多坐了一站出來,又是東西南北傻傻分不清楚。不過巴黎到處是遊客,只要跟著人多的地方或是朝向塞納河走準沒錯。

塞納河畔的羅浮宮
過了橋就通到羅浮宮的後門


常在電影和圖片看到羅浮宮和廣場中的玻璃金字塔,對於真的可以親自摸到這些建築物,自是興奮不已;但是從小小的後門,進入到倏忽開闊壯觀的中庭,不是興奮... 根本是有些不知怎麼反應地呆滯了!天啊,羅浮宮比我想像的大太多了,而且還有好多小的玻璃金字塔呢!

像上圖這樣典型的羅浮宮照片,不到現場看,實在難以瞭解玻璃金字塔有多高大,而那高大的金字塔,在羅浮宮的環繞之中,又顯得有多渺小。
(你們可以用人群的大小當比例尺,想像一下... 而這幢建築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哦!)

最大的一座玻璃金字塔是博物館的入口

在玻璃金字塔內的階梯往上看

據說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最大的貢獻是,把入口設在在廣場中央,由地下造放射線狀通道,連接起週圍建築的博物館區,省去以前互不相通的不便,和時間的浪費。

即然連廣角相機也拍不出羅浮宮的全景,就讓大家看一下我站在拿破崙修建的卡魯索凱旋門(又稱:小凱旋門)前,拍的 360 度影片吧:
(有沒有人可以教我怎麼在影片加配樂,或是縮小檔案?)


我站在小凱旋門底下,看著這片廣大建築群,感嘆法國幾百年前宮廷的奢華富裕,和生活艱辛的廣大貧民的衝突,終至引發法國大革命的後果。這個在大革命時差點被焚毀的奢華遺蹟,現在反而成為一個法國重要觀光收入和藝術的寶庫,真是相當諷刺。

羅浮宮著名的三寶有:
蒙娜麗莎的微笑(達文西,16世紀)
米洛的維那斯(約西元前130年)
勝利女神(西元前三世紀)

聽說這三寶各自距離遙遠,來過的朋友說光是找這三件寶,就在館內走了四個小時多。所以我原本計劃在羅浮宮待上一整天到關門,但是前晚發現原本以為去不了的凡爾賽宮,在今天下午有個半天的小巴士團,而且是到旅館門口接送。只好割捨過門而不入的羅浮宮寶藏,放在下次再回巴黎的理由之一。

堂弟一家選擇留在羅浮宮尋寶,於是我和他們在博物館售票口前分手,獨自前往自小夢寐以求的凡爾賽宮!


7.18.2009

巴黎 Day 1

原本只打算來英國拜訪堂弟家,但萊恩鯉提議找個週末一起去巴黎玩三天。本來對巴黎沒什麼了解,以為只是個坐在咖啡館看人的浪漫城市而已,三天應該足夠。開始上網找資料後,才發覺我太小看這個內容豐富又歷史悠久的城市了,光是羅浮宮就可以待上至少一整天。

無奈從倫敦到巴黎的火車票和旅館都訂好了,只好綜合去過巴黎的朋友們的建議,截輕取重,遺珠之憾只好期待有下一次再造訪的機會。

(一)歐洲之星 (EuroStar)

英國歐洲之星車站,乾淨又明亮!
當然上月台前要先經過海關查護照,大約兩個小時半可扺巴黎,中間會經過一個約半小時長的海底隧道。

長得像機票的歐洲之星火車票






在上車前看到車站有法國麵包店 Paul 的攤位,據說在台北賣得天價,在歐洲應該便宜些吧?

肚子也餓了,買個最便宜的巧克力酥皮麵包來吃吃看... 竟然也要 1.6 英磅,外加一瓶 2.0 英磅的礦泉水當午餐(共約台幣 200 元),嚇人的物價!

聽說法國物價比英國還貴... 這... 要咬牙囉!


(二)巴黎地鐵(Metro)

我們三大一小拖著行李,直接在歐洲之星車站的樓下排隊買巴黎地鐵票,到旅館去 check in。接下來三天,我們得和有看沒有懂的站名,和複雜的地鐵網奮戰了。

巴黎地鐵線和月台是以顏色和終點站為標識,地道內分叉多歧,所以要記顏色、班次終點站名、換車站名、和目的地站名,才能找到正確月台和班次,而有時地圖上很長的站名,在月台會變成簡稱,一時令人找不到;不像我習慣的舊金山地鐵,只有一個月台在中間,南北向鐵軌在兩側,車子來了只要注意是北上還是南下即可的簡單。

密密麻麻的巴黎市地鐵圖
(其實是因為每一站都很近,而不是巴黎很大)

遊客可以買三天套票,成人一張 19.6 歐元(約台幣九百元),巴黎市內不限時間次數隨你坐,也可以省去每次買票的麻煩。


(三)找旅館

巴黎街道不難找到地圖,只是地圖掛得頗高,字又小,街道彎曲交叉,放的方向還常和我們站的位置是南北相反(地圖上方雖永遠是北方,但你面向地圖看時,你前方的路是南方;如果地圖擺在另一面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所以巴黎街道圖只適合長得高、沒近視、圖形邏輯又好的人。

加上巴黎路名多半只印在牆上,而不是在路口有路標,要看對街是什麼名字,常常望不到。我們一出地鐵站,就為了找旅館,走了許多反方向的冤枉路,走錯了又要回到原點去看一次地圖。

我們在看地圖時,見到三個白人女孩,也拉著行李在找路。大家都是來回走了好幾趟,沒想到最後同一個時間從不同方向走到 Holiday Inn 的櫃台,彼此有默契的相視而笑。


(四)巴黎物價

久仰蒙馬特藝術村的大名,第一站就往前奔去。地鐵出來,就很熱鬧,一長排的路邊咖啡店,坐滿了一看就像遊客的人們。我們肚子餓了,想找個地方吃東西,但是馬上就被餐館的價目表嚇到。這些數字看起來像合理的美金價格,但是我在火車站換的匯率是差不多 1.0:1.8,也就是說價錢比美國貴了將近兩倍,一百美金只能換到 55 歐元。算一算,,一餐至少要花上美金三十元。

無奈之下,只好找麵包店充飢。聽說法國糕點好吃,但價錢亦不貲。我買了半條便宜又大碗的雜糧吐司(約兩歐元),店員問要不要切?要切又要多加十仙(約五元台幣)!(沒想到之後兩天的午餐就全靠這半條吐司維生了)

後來聽常到巴黎出差的朋友「劉老闆」說,其實巴黎人的年收入並不是很高,尤其巴黎年輕人,必須縮衣節食過日子。加上地鐵要走很多路、上下樓梯,所以我們有個結論:難怪住在巴黎的人很苗條!


(五)聖心堂(Sacré-Coeur)

從蒙馬特地鐵站出來,到藝術村要走一段小巷道,再爬一段長階梯,會先到聖心堂。這段階梯越走,視野越佳,走不動的人也可以憑地鐵票坐纜車上山。

階梯旁一戶人家牆上的塗鴉,色彩艷麗而有趣;比美國總是出現在壞區的次文化文字塗鴉來得舒服宜人。

這一天剛好是週六,走到階梯頂端(也是巴黎的最高地),尚未見到壯觀的全巴黎市景,就已被黑鴉鴉的人群所包圍。遊客、二手煙、觀光列車、和在門口大跳街舞的藝人,剝奪了這所聖殿該有的寧靜。然而這座由白色石灰華岩(Wikipedia: 這種岩石會不斷的滲出方解石,可以確保聖心堂既使在風化與污染的影響下,依然可以保持著白色的外觀。)建成的高聳的聖心堂,像巨人一樣莊嚴䇄立,顯得底下嘈雜人群的渺小。

這所天主教聖心堂的建立是為了紀念戰爭而失去生命的法國人。可以免費入內參觀,但是不准攝影,並保持肅靜。

- 聖心堂看出去的巴黎市全景

- 聖心堂的圓頂有世界上最大的馬賽克之一的基督聖像


(六)蒙馬特(Montmartre)藝術街

從聖心堂左方跟著人潮走,就可以到其正後方的藝術村,據說畢卡就是在此擺攤而被發掘,所以一定要來參拜一下。

中文號稱藝術街,但只不過是個比社區小公園還小的一個四方院,週圍擺滿了以畫人像為主的畫攤,繞一圈只要五分鐘,只是擠滿了觀看的遊客,有些寸步難行。有些畫攤還會拉客,我們就遇到一位瘦高的黑人對我們用中文說:「畫畫?畫畫?不貴!」

即使不在乎費用,要坐在這裹不動讓人畫,和被眾多圍觀人潮比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喲!

這位老先生的畫是我覺得神韻抓得最活的, 我覺得有些畫者畫得太匠氣;有些攤位門庭若市,但也有少數的攤位在納涼。

畫攤周圍少不了的是餐館和咖啡座,有些小巷弄有可愛的商店可以逛。要是時間充裕,坐在這裹一邊喝咖啡,一邊看人也不錯。

法國可麗餅是有名的,這家由巧克力先生掌廚的巧克力可麗餅,香味遠傳。我看看價錢,再看裹面包的一大坨看來甜滋滋的巧克力醬... 還是拍照留念就好!

進來藝術街前,我見到街口有家小教堂,跟著少數遊客混進去參觀,當時正在做禮拜。長形的廳廊,迴盪著美妙的聖歌。唱完後,我第一次聽見牧師用法語講道,那時我覺得法語真的是最好聽的語言,即使傳道也溫柔得像是情話一般的美。

聖心堂據說是巴黎觀看日落最美的地點,但是夏季的巴黎要等到晚上十點後才天黑,還有四、五個小時好等。美麗的日落... 就當做下一次再回來巴黎的理由吧。


(七)拉法葉百貨公司 (Galleries Lafayette, 1893)

回程會經過加尼葉歌劇院附近那一站(Trinitié d'Estienne d'Orves... 站名夠長吧!),本以為出了站就可以看到歌劇院,雖然已過了開放參觀時間,不如看看外觀兩眼、拍拍照再走。沒想到出了站,看不見像歌劇院的建築,也沒有指示。

這時才覺悟,光靠地鐵圖是不夠的,只好碰運氣跟著人群走,居然讓我們走到了聞名的拉法葉(或老佛爺)百貨公司

拉法葉的巨大華麗圓頂(建於 1912年),高七層樓,讓我們站在底下像井底蛙一樣,張著嘴、仰著頭興嘆不已。旁邊的百貨專櫃小姐大概也習慣了遊客就杵在一旁、仰頭不動的怪姿勢了。

我們問了兩位專櫃小姐怎麼去歌劇院,發覺她們英文都可通,不像傳說中法國人很高傲地不說英文。也許是因為觀光客多,為了賺錢,必須僱用懂英文的員工吧。


(八)加尼葉歌劇院 (Opera Ganier, 1861)

加尼葉歌劇院一定要來拜會的原因不只是它華麗的新巴洛克式建築,主要因為它是我喜愛的「歌聲魅影」的靈感來由及真正的舞台背景。

據說許多遊客會上去二樓的五號包廂,去敲敲看那根廊柱是不是空心的,因為在劇中,那就是魅影的藏身所的出口。不過這次因為過了開放時間,大門都進不去,更不用說是去敲柱子了(又多一個下次再回巴黎的理由)。

站在歌劇院的前庭,相機的小視窗裝不下整棟高大富麗的建築。許多細節值得仔細觀賞,例如在圓形窗框內,有多位名劇作家、音樂家的半身塑像和名字。

正對著歌劇院的大街,及其兩側整齊壯觀的長建築

細雨濛濛的冷淒美感中,我想像一百五十年來,這條馬路上車來人往了多少王公貴族、名流紅粉,人人盛裝,或乘馬車,或坐轎車,來到這裹觀賞一場高水準的演出。

或是像歌聲魅影中,名伶克麗絲汀讓她的情人以馬車送她到劇院門口,下了馬車、走上階梯進入劇院,而劇院的地道中,有個愛她的鬼魅也在等著她...

(今天的觀光,從聖母院開始,到歌劇院結束。請待續第二天行程。)

7.16.2009

英文美語大不同

英國有很多服飾店和速食店都是美商公司: H&M, Bodyshop, Gap, MacDonald's, KFC, BurgerKing, Subway... 街名菜單是英文,路上行人也和美國一樣多種族;氣候和舊金山的夏天很像,平均溫度只在攝氏二十度上下,晴時多雲、風冷而強... 感覺和在美國灣區差不多。

然而,由於英美用詞和發音的不同,有時遇到標識或交談,還是會讓我腦袋像硬碟一樣快轉,搜尋相關常識,有時執行成功,有時也會當機。

舉例來說,最常見的相異標識有:
(你也來看看會不會當機,先遮住右邊的字試試)

concession(英)= discount(美)= 折扣價
litter(英)= trash(美)= 垃圾箱
lift(英)= elevator(美)= 升降梯
mobile(英)= cellphone(美)= 手機
poundland(英)= dollar store(美)= 一元商店
roundabout(英)= traffic circle(美)= 圓環
tube, underground(英)= subway(美)= 地鐵
way out(英)= exit(美)= 出口

當然,也有習慣用語的不同:
cheers(英)= thanks(美)= 謝謝
plaster(英)= bandage(美)= 繃帶
wee-wee(英)= pee-pee(美)= 尿尿

有一次,我在英國的麥當勞點咖啡,櫃台問我要黑咖啡還是白咖啡?我傻了一下,想說白咖啡是長多白?!幸好反應過來有加奶精的是白咖啡。
因為在美國是沒有分黑白的,不知是否有政治敏感度?反正咖啡就是咖啡,櫃台會另外問你要不要奶精或糖包,要不然就是在櫃台旁開放取用,加多少量自己來。

還有一次,萊恩鯉跟我說:
妳可以去找 Coach 拿 leaflet

我完全有聽沒有懂!因為以美語直譯會是:
妳可以去找商務艙拿葉子

後來弄清楚了,才知道我們以中美語夾雜的說法會是:
妳可以去 Greyhound 拿 flyer

不知道習慣英語的人會不會想成:
妳可以去找格雷犬拿會飛的人

(正確中譯:妳可以去遊覽車站拿手冊)

至於英美語發音的差異就更不用說了,美語捲舌多,英語捲舌不重;美語的 t 和 d、b 和 p 發音相近且輕,英語則分明且重;英語念「啊」的,到美語就成了「欸」。

我說的美語讓學標準英語腔的侄子覺得很有趣:
他要我猜一種動物,我答:Ladybug(美)
他說:錯!是 Ladybird(英)!

他叫導航系統牌子的 TomTom,我聽起來像「痛痛」,而我念的美語像「燙燙」又讓他笑個不停。

我說:沒關係,我在英國說的洋腔是少數,等你們來美國玩時,就變你當少數啦!

7.11.2009

Stratford-upon-Avon

Stratford-upon-Avon 是個很長的怪地名,直譯為:艾芬河畔的史卓特佛,距離伯明罕市僅 14 公里,是著名的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出生地,所以遊客來這裹主要是去參觀莎士比亞的故居。

原本以為這個地方應該是個寧靜的小鎮,但是到了才發現擁擠的遊客潮,停車場也是一位難求,莎翁故居前的街道(圖上)更充斥著紀念品店、餐廳和遊客。

位在莎翁故居對面的書店,名字當然就叫「莎士比亞書店」,櫥窗及佈置皆以莎翁為主。

這是街尾一家雜貨店及傳統的英國電話亭和郵筒。我很喜歡英國仍沿用這種紅色郵筒,很懷舊、也很有特色。

這幢玻璃破了好多洞的房子就是莎翁故居。我進去參觀了一圈出來,正好是五點關門的時刻,原本擠在屋前的遊客全散去,才拍到這張清楚的面貌。

可惜故居內部不准拍照,所以無法在這裹分享。比較有印象的是看到因為房子年代久遠,還有當時築屋技術的問題,牆壁和門框呈現歪斜現象;還有因為當時莎翁家不是很有錢,所以用厚花布代替壁畫、壁紙,貼在牆上,更顯得牆上凹凸不平。

展覧室有片珍貴的窗玻璃,刻滿了百年來許多到此參觀的人們的簽名,之所以被特別保存下來是其中不乏有名的政商文人雅士。

後院中每隔半小時就有一場莎翁的短劇上演。

我則是趁著人群圍觀莎劇時,偷靜到花園小徑繞一繞。果然一個人都沒有,讓我獨享了這個可愛的英式小花園。

下次有機會來這裹玩,別忘了到不遠處的艾芬河畔散步。這裹有小橋、綠蔭、天鵝和船屋,加上河流遠方的尖頂教堂(見後記),構成一幅非常歐洲的美景。

這位在餵食的白髮杯杯在天鵝靠近時,很友善的摸摸每隻天鵝的頭和頸,看到我在拍照,還擺出小丑鬼臉對著鏡頭耍寶(可惜我來不及對焦,沒拍到)。

附近還有個莎士比亞公園。中間是莎翁雕像,四個角落各有一個莎劇著名的角色雕像。

這個地方因莎士比亞而成觀光景點,在這裹你會聽到說著各種語言的觀光客,包括美國、日本和台灣。我覺得如果去掉大批嘈雜的觀光客,這些街景應該會更有文藝氣質吧。

後記:回來以後才知道艾芬河遠方的尖頂教堂叫「聖三一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Trinity),建於 1210 年,是鎮上最老的建築,莎翁生前常到此,也是莎翁(葬於 1616.4.25) 及其妻的安葬之所。據說莎翁棺木被深埋二十尺之深,以防止被移葬西敏寺內。目前西敏寺內只能立莎翁紀念碑,是少數有碑無棺的名人。可惜去莎翁故居前沒做好功課,而錯失了尋訪聖三一教堂,只有在之後去的西敏寺憑弔這位偉大詩人。

7.09.2009

Shrewsbury

舒茲伯利 (Shrewsbury ) 是萊恩鯉住的什羅普郡 (Shropshire) 的郡治,是郡內第一大鎮,也是達爾文的故鄉。

它的特色是仍保存了超過 660 幢 14–15 世紀的建築,漫步在街道上,每個轉彎都有風景。讓我帶你們來走一圈吧:

火車是主要對外的公共交通工具,火車站是幢都鐸式的鐘樓建築。現場看來相當宏偉,可惜我的相機沒有廣角可以拍出全景。

出了車站的左手邊,可望見一座建於 1067 年的千年古堡,但是仍保存得很好,在 1985 年改為博物館。

往前走就是公立圖書館,在 1882 年前是學校所在地,遠看如一座城堡般的氣派。正門口立著達爾文的雕像,以紀念這位在此出生的鎮上之光。

經過圖書館後,有許多小巷道,這一排房子是我很喜歡的公寓。看來如瓷器般的古典悠雅,而且整修得很乾淨舒服。

巷子裹有趣的門框,各顯特色,並排成趣。

古建築前的路標設計得很有味道,完全融合於環境中。

穿出小巷道所見到的大街。這裹不是最熱鬧的現代化鎮中心,卻是最有古今結合美感的商店街道。

街角一家古今融合的傢俱店。樓下的現代感大窗戶和樓上原味的細長都鐸式古窗,形成有趣對比。

再從大街穿過小巷,這裹有條寧靜的小河,河岸的房子非常令我响往。尤其是這一片彷如工廠改造的 townhouse (連棟房屋),有挑高樓層、大窗戶,如果坐在陽台,對著青翠的楊柳河岸,涼風吹來,恨不得時間都停在這一刻。

河岸邊有寬闊的步道,不少人在這裹散步、慢跑、靜坐。

逛完了一大圈,回到車站月台等車時,看到對面月台上,在古樸的月台磚牆前,停著一輛很炫、好像長了很多眼睛(一堆車燈和照後鏡)的摩托車,和背後一輛平凡的腳踏車,又形成新舊對比,覺得很有意思。

這個千年古鎮讓我看到現代的英國人,在新舊環境和古今文化的平衡下生活,有創新,也有傳承。